3月份说要建的保障房突然喊停,青岛的配售型保障房,怎么突然换了玩法?
▲李沧京口路配售型保障房
“卡条件的买不起,买得起的不卡条件!”这句在青岛购房者中流传的调侃,折射出配售型保障房的现实困境。短短几个月内,青岛配售型保障房建设策略发生重大转变:原本计划中的李沧京口路二期、市北华阳路地块被确认“不适宜建设”,悄然退出历史舞台。
与此同时,收购商品房转化为配售型保障房的新模式来了,在短短10天内就征集到足够的需求,即将在10月选房定位。这种冷热对比背后,是青岛保障房建设思路的全面调整。
1、
计划赶不上变化的尴尬
2025年初,青岛住建局在年初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,将推动全市 3613套在建配售型保障房上市销售,并启动李沧区京口路二期、华阳路保障房建设。在实现首批京口路、开封路两个项目(总量3613套)开工后,青岛原计划继续扩大配售型保障房供应。3月底首批选房启动时,青岛配售型保障房一度成为热门民生工程。
展开剩余75%▲2025年3月,青岛配售型保障房选房现场
然而,好景不长。2025年7月,住建局发布的上半年工作总结中,竟然再无京口路二期和华阳路保障房项目的身影——这意味着原计划中的新开工项目已被迫搁浅。9月,住建部门明确了这一变化:原定启动的李沧京口路二期和华阳路配售房项目正式被取消。至此,当初规划的3613套配售保障房仅实现了首批供给,后续扩容之路戛然而止。
京口路和开封路项目,虽然是首批试点,但因价格较高(单价约1.1万元/㎡)等原因,去化情况并不理想。就在这样的背景下,原本计划继续推进的新地块建设显然遇到了障碍。
2、
收购商品房当保障房真香?
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8月底青岛突发一条重磅消息:住房保障中心发布公告,收购已建商品房作配售型保障房,再向符合条件家庭配售。和达智慧生态城项目,成为青岛首个收购新建商品房用于配售型保障房的项目。
8月27日,青岛住建局正式发布《和达智慧生态城配售型保障房购买需求征集公告》,计划将已建成的88套商品房纳入保障房供给范围,预计配售均价分别不超过5050元/㎡(简装)和4500元/㎡(毛坯)。
令人惊讶的是,短短10天内,参与需求征集人数已覆盖项目拟收购套数,达到“以需定购”要求。这种市场反应与京口路和开封路项目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,价格差摆在这,刚需用脚投票再正常不过。
收购新建商品房用于配售型保障房,优势显而易见。首先是价格接地气;其次是推进速度,远超新建模式;当然也有助于消化市场库存,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。和达智慧生态城项目的成功试点表明,这种新模式显然更符合保障对象的需求。
3、
思路转变的深层逻辑
青岛配售型保障房,从集中新建转向“收购+新建”双轨的背后,有着多重考量。青岛中心城区,可用于保障房的优质地块有限,不仅成本高、周期长,而且需要政府担保市场销路,可谓风险不小。
▲李沧京口路配售型保障房实景
相较之下,收购已具备交付条件的现房,可以短期内快速投放市场。另一方面,京口路、开封路配售型保障房项目的销售“遇冷”,也让有关部门不得不反思保障房策略。
李沧京口路二期地块、市北华阳路地块的退出,不是青岛配售型保障房建设的退缩,而是一次策略调整。青岛此次试水收购商品房用于配售型保障房,或将形成示范效应,为其他城市提供宝贵经验。
发布于:山东省下一篇:没有了
